口述/民族國中莊森雄 老師(莫拉克風災時任甲仙國中輔導主任)
整理/陳建良心理師
孩子被大水沖走了?!
「莫拉克」的前兩年,我來到甲仙國中服務,它也是我教職生涯中第一所學校。2009年8月1日 ,卸下訓育組長職務後,我接任輔導主任,上任七天就碰上八八風災。
風災前一天,校長叮囑所有老師都盡量下山。風災發生的隔天一早,才六點多,一位導師緊急連絡我們,因為有位小林村的家長打電話來,說他的孩子被大水沖走了。那時新聞完全沒有相關報導,山上的情況我們也無從得知。導師試著再回撥給家長時,手機已經斷了訊、不通了。
一直追不到消息的我們,趕緊想辦法聯繫甲仙鄉公所,請他們幫忙確認情況。直到八點多,鄉公所才證實山上災情確實嚴重,孩子在父親親眼目睹下被大水沖走,而「小林」幾乎滅村。當下所有人都不敢置信,平常了不起是淹水而已,怎麼也沒想到會是滅村的程度。而同一天下午,隨著鄉民傳消息出來說「小林真的沒有了」,加上一切消息的確認,一切漸漸成為不得不相信的事實。
在山下啟動災後因應機制
由於甲仙大橋在前一年卡梅基颱風時已毀損,臨時便橋也是每逢大雨就沖毀。八八後更加斷絕所有聯外道路,路況之差讓我們無法立即進去瞭解情形。
雖然只能待在山下,校長還是趕緊聚集我們幾位主任,討論災後因應工作。最初,災區民眾分批搭乘直昇機下來,傷者後送就醫,沒有受傷的便送到臨時安置所。因政府還沒有建立機制統一公告哪邊有傷患、哪邊有撤離民眾,加上緊急安置所四散各地,我們四位主任便先依區域分工,各自到不同的安置所等待,盡快掌握學生動態。
第三天、第四天,老師們開始到旗山區鼓山國小集中辦公。除了把每個人手上掌握的學生現況資料彙整起來,也大致討論後續各處室的分工。例如輔導室主要負責心理輔導;學務處負責掌握學生人數與物資調配;總務處著力於金錢的募集,找尋善心款項協助孩子;教務處則處理學校準時開學業務。空閒的時候,便動員老師到旗山社服中心幫忙搬運救災物資、協助資源的調配。
安心、祈福,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八八」的七天後,我們跟校長終於成功回到甲仙。走在路上,整個鄉寂靜無聲,災難後伴隨而來的寂寥感十分強烈。鄉裡的居民一個個無助、兩眼空洞地坐在路邊,甚至對外來人的出現都彷彿視而不見。
幸運的是,風災並未造成校園太大的損壞,學校不至於被迫異地復課。但許多家長的經濟都歸零,故我們先推行「安心就學」業務,由輔導室統籌相關資源,讓孩子開學時能有制服、書包、文具等。
校長及學校團隊更提到希望在開學當天營造一種「重新來過」的感覺,所以我腦海第一個浮現的是開學的祈福活動。在「慈濟」相關活動贊資源的協助下,開學時,我們便藉由祈福儀式讓學生認識災後的情緒,並請他們在卡片上寫下對罹難同學及未來生活的祝福的卡片,,掛滿校舍的走廊,讓祝福隨風飄逸,且讓每位孩子及教職同仁走過幸福門並由校長傳遞蘋果象徵平安及巧克力象徵巧妙克服障礙的力量。祈望一切在新的祝福聲中開始與並讓無形的生命能量充滿校園。
走出傷痛,走出代間輪迴
復原歷程中,我發現山上的孩子,對於人與金錢的消逝,似乎頗能接受。核心問題反而是孩子們普遍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期待與規劃,反正「我的人生有錢就花,沒錢還是可以過」,「再怎麼慘,國家也還是會幫助我們」。
很多人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在外面混不下去就回到甲仙,靠著領救助金過生活。心情鬱卒便喝酒,肝癌早逝、伴侶受不了而離婚者甚多,連帶產生高比例的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若非在當地教書,我或許會誤以為是風災導致了失親與貧窮。但實際上,他們本來的生活型態就容易如此,更甚者相同模式不斷在代與代之間傳承。
從這些觀察與反省中,我開始逆向思考。趁著災後大量資源湧入的契機,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讓老師、學生在困境中看見新希望,持續保有對生命的溫度,也要幫孩子做到自我肯定及價值觀的重建,讓他們看到生命中新的可能性。後續規劃很多活動時,我都是這樣堅定自己的意念,沒想到自己愈做愈起勁,也讓愈來愈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
心靈重建的資源需慎選
我很清楚孩子需要的是長期陪伴,許多心理重建的單位只能做短期服務,對於那些僅能來兩次、三次的單位,我都會直接婉拒。我不想讓孩子們被挖了傷,卻只被當成某些單位服務績效上的數據而已。也碰到很多心理相關工作者看見這塊大餅,主動跟我們接洽,人人都想寫計畫跟國家要經費。假救災之名,行私慾之實。
所以在接洽的過程中,我一定先讓他們知道這邊的現況,比如說孩子是不好帶的、有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先前有種種嘗試都失敗了。如果他們還是表現出專業與意願,也承諾提供長期的服務,我們才願意跟他們合作。
心輔人員療癒新傷也處理舊傷
那時週一到週五每天都有心輔人力進來,包含「學諮中心」、「杏陵」、「台灣愛克曼兒童及青少年體驗學習協會」、「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基督教聖公會」、「台北都市人基金會」等都有跟我們合作。心理師們每次和孩子談完,我們秉持著輔導工作非只心理師一人,而是團隊的付出與謀事,心理師一週的僅不過是,更重要的是與孩子長時間相處的導師,所以我們力邀導師一同來參與孩子的輔導歷程,在每次個諮結束後,心理師及輔導室團隊都會與孩子的導師一同來討論,將一周所見及感受在這討論中以團隊的方式提供更緊密週全的輔導策略來服務孩子。他們會試著讓老師改變看待孩子的方式,有時調整跟孩子講話的語氣、眼神,孩子就變得比較好溝通、比較能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們內心對他們的期待。對老師來說,心理師不僅是提供孩子很訊息的寶地,更是專業輔導技能的傳授與心靈的支持。
而像「杏陵基金會」,雖然他們只專門討論「性」這個議題。卻沒想到因為這樣的成長團體,讓兩位女學生透過藝術媒材的表達,傳遞出她們感受到在性別議題上的困擾與遭遇,也讓我們及時提供了相關支持與輔導策略在孩子身上。很多孩子的困擾其實與風災無直接關係,但因著風災帶來的資源,才讓我們有機會協助那些原本看不到狀況的孩子。
藝文療心,讓孩子找回生命力
風災後是進行「生命教育」最好的契機,我本身是音樂系出身,我堅持「藝術」是最容易讓人重新找回生命及美感的方式。災後兩個月的時間,我們將輔導講座,結合藝術內容,籌備出一系列的活動。包含明華園歌仔戲、爵士音樂會、管樂團音樂會、陳冠宇鋼琴王子鋼琴演奏會、梁文音小姐生命故事演唱會、到音樂廳看藝術表演等,也舉辦英文歌唱表演秀,提供孩子表現自我的舞台。
如歌手梁文音 小姐、輪椅天使余秀芷 小姐前後來到學校演講。邀請時我會特別說明邀請他們來的目的與期待,並非要他們來唱歌表演,而是希望她們用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跟孩子對話,讓孩子暸解到生命可以如此不同。
每次活動我們很重視整體視覺設計與行銷,不僅搭設舞台、架設優質音響,也請設計師把活動的意象主題設計出來,統一製作舞台的帆布背板、邀請卡、及宣傳單。讓處處感動孩子與參與的每位,在細節的著手,讓整個氛圍更不一樣。孩子不僅感覺備受重視,自然也會對環境及社會有所尊重。
為孩子創造改變的動力,家長也得成長
學校過去有不少高關懷的孩子,一般人可能以為他們因為風災開始自我放棄,其實他們在風災之前就已經放棄自己。孩子沒有看到自己的「不一樣」,自然也不會想要讀書。
為了讓他們體驗到努力可以得到成果,並找到往前走的動力。我們針對高關懷學生開設了一個長期的團體。如果他們可以在一年內達到某些目標,最後的獎勵就是一起去溯溪、吃大餐。
一旦孩子對目標很有興趣、很想挑戰自己,自然就願意在一整年的課程裡投入。而溯溪必須從早上七點開始,下午四點才結束,過程中只能前進不能後退。不只可以學會相互鼓勵,也需要在遇到瓶頸時,坐下來討論因應的策略。過去那些在學校逞兇鬥狠的、滿嘴髒話、遲到、脾氣意怒…的孩子,溯溪回來後,都有了改變。
再後來,我們把焦點移到家長身上。先是利用週末假期,邀請家長參加學校的家長旅遊、家庭共遊活動,增進彼此關係,接著開始策畫每個月第四個禮拜三的親職工作坊。所有的講師事先都有共識,要讓平常不善於聽演講的家長,從活動裡去感受、學習,讓家長更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久而久之,無須提醒,家長們自動會在每個月第四個禮拜三到鄉公所樓上的會議室報到。
手心向下,靠自己的力量變得「不一樣」
我發現甲仙的人都會批判這裡的孩子,好孩子去讀旗山國中,社經地位較弱勢家庭的孩子則留在甲仙。但他們其實沒想到,如果沒有把留在甲仙的孩子顧好,將來其他的孩子從外地回來,這個家鄉還是不會變好。
我想要讓社區的人看到孩子善良的一面,也希望孩子在接受幫助後,能開始學習手心向下,有能力去給予及付出。
風災後的隔年聖誕節前,我決定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去協助依些人,而連絡了屏東伯大尼之家,那時該單位僅期待能提供相關生活用品。藉孩子的行動街頭募集物資,社區民眾被孩子的行動觸動,整個甲仙同心協力、發揮善心的情況下,我們竟然募到滿滿三台發財車的物資,還有四萬多的現金。啟程前往伯大尼那天,甲仙鎮上的芋餅店全部自發性早起做芋餅,要讓我們帶去;學生的遊覽車上,也載滿了家長自己種的青菜。那種特別的回憶與感動相信是付出者與被協助者難忘的回憶與生命能量的傳遞。
也許風災真的很嚴重,他們或許已被支助慣了,但如果能提供適當的機會與刺激,他們就能夠展現自己的力量,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一樣。就像募集物資的過程中,我親眼看到一位賣檳榔的阿桑告訴孩子:「沒想到你們除了吃檳榔之外,還這麼善良、會做善事喔」,光是這樣一句話,那孩子整個人都變得不一樣了。
第二年開始,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剛開始當輔導主任第一年,都是孩子出現狀況我們才介入輔導。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隔年一開學我就要求分年級開個案會議,請老師們把個案提出來。然後邀請學務處、輔導室的老師一起個別化的討論預防及介入策略,必要時再透過風災名義去申請一些外部資源進來協助。
某些孩子因家庭支持力的薄弱,我們會替孩子安排專門照顧他的 老師。學校的老師都義無反顧地在陪伴關照孩子,發展出超越師生關係的感人故事。像我們有位現在讀鳳新高中的小林村孩子,她的導師後來調校後,老師就直接讓學生住到她家,把學生當自己的女兒在照顧。很多動人的故事皆在八八風災的到訪中不段的上演。
從那一年由輔導室開始做預防篩選後,學校內偏差行為、高關懷的學生都能有效的提供輔導資源與策略,不敢說非常完備,但敢說孩子是在有愛的環境中不斷成長。
意念堅定,就會心想事成
一路走來,很幸運的是,我遇到一位很好的校長。每當我把我的想法告訴她,只要她覺得是對的,就會放手讓我們去做。她也會讓學校每個處室知道,這是屬於學校共同的活動,必須一起面對、分工合作。而遇到資金短缺,或是溝通不良的時候,校長就會出面幫忙協商。她總是全心支持我們,從不阻礙。
這三年裡面,我深深體會到「心想事成」的道理。很多次當我想著「慘了!今年寒假沒有營隊讓孩子參加。」就會剛好有某某基金會要來提供我們經費。冥冥之中,總是會有好消息一直傳來。
在我的觀念裡,每次辦活動都不要先想自己有多少資源,才做多少事。相反地,我會很清楚知道我就是要做什麼,才比較好去談合作,別人也比較知道要如何協助我。每一個決策出來之前,我通常都已經在心裡醞釀很久。如果抱持堅定的意念,自然就會展現出決心,工作伙伴更能清楚感受到我的決心,過程中就會願意投入其中,而當意念達到團結一致的氣勢時,凡事就會真的心想事成了!
◆莊森雄 老師的輔導小錦囊
如何辦理手心向下物資募集活動獲得絕對成功?
1.
先打電話到捐贈單位確認他們的物資需求。
2.
幫學生分配路線,各班自行設計海報,討論募捐策略。
3.
協商綜合活動領域老師,預先帶孩子們認識該單位服務的族群(如智能障礙者)。
4.
出發前,學校預先在社區發傳單宣傳,請民眾於活動當天將自家多餘的物資準備好。
如何創造全人教育的活動,以「歲末傳愛到伯大尼」為例?
1.
募集愛滋活動:先至社區宣傳學生於某日會到街上募集物資,不強調多而是彼此的心意。活動當日安排老師與志工分配路線帶隊,讓孩子的付出感動社區街坊。
2.
傳愛當天:
上午:伯大尼愛心活動(學習感恩與付出)。
中午:牛排餐廳用餐(學習用餐禮儀、努力就會有回報)
下午:搭船遊高雄港(認識沿岸職業、環境生態)
整天下來,可以結合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社會教育、生涯教育、自然教育等。
最棒的團隊該怎麼形成?
1.
老師也需要被照顧,聚集學校老師,至屏科大辦理體驗冒險教育,讓老師之間的情感更為緊密,回到學校也能繼續保有工作衝勁。
2.
輔導室兩週聚餐一次,共同抒壓,也可以邀其他老師加入。期初聚餐,一起討論這學期想做的事;期末聚餐,就討論這學期工作狀況以及新發想。
3.
對於還沒認同這些活動的老師們,要「把最討厭的人變成最好的朋友」。主動詢問、邀請他們加入。有活動時,也分配一個工作讓他們有參與感,但不苛責或要求他們。
4.
外來的心輔人員面對的是最頭痛的學生,輔導室要幫忙跟老師說明輔導不會立即看到成效,隨時為心理師打氣,讓心理師能感覺也是敝校輔導室的一員,讓他們能自願的使用輔導室的所有設備,因為當心裡能有此舉動代表與輔導室是沒隔閡的。
如何讓大家不排斥輔導室,願意來談話?
1.
打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環境有歐式的佈置氛圍,提供偏鄉孩子最缺乏的零嘴與飲品,讓孩子在諮商過程中除了有人聽他說話,還可以喝咖啡、吃餅乾,從食物得到味蕾滋養。
2.
將輔導相關活動轉化成正向嘉獎,告訴孩子:「你假如表現不好,可能要回教室喔」,或者「在教室如果表現不好,可能就不再讓你來喔」。
3.
在心理師結束團體或個案後,由輔導室提供咖啡、蛋糕,開闢下午茶對話空間。故意很誇張的對 老師說:「心理師在喔!快來聊天。跟他們聊天整個人都會快樂起來喔!」鼓勵他們來宣洩家庭、生活、工作上的情緒。讓疲於工作的老師也能有心靈上的支柱與專業的輔導技術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